成都竞思多动症训练机构

试听课 + 活动课
填写信息优先获取试听课

位置:学校首页 > 学校动态>成都少儿自闭症辅导训练学校电话多少

成都少儿自闭症辅导训练学校电话多少

游戏干预 PCI、RDI、Froor Time

 游戏疗法(Play Therapy)是基于心因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它起源于精神分析学派,1919年Melanieklein把游戏技巧用于分析6岁以下的儿童,形成精神分析游戏治疗,各种心理学派根据自己的理论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游戏疗法[14]。对儿童本身来说,游戏疗法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发展自闭症儿童的“象征”概念。在游戏的过程中,自闭症儿童可以通过玩具来象征生活中的一些物体,通过游戏让孩子去体验生活,进入生活,培养生活中的技术,学会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交流。因为游戏时,为自闭症儿童创造出了一个可以接纳他们的环境,可以充分表达他们的情绪,是喜是怒是哀是乐。并且,在进行团队游戏时,例如:接力跑,接力完成任务时。游戏可以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团队合作的机会。并通过游戏让自闭症儿童知道如何与别人进行配合,增进社交能力,使治疗过程更为真实有效。 

但是游戏疗法与感统等其他的疗法一致,因为每个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都是无二的,对于每位个案的实施游戏治疗所能达到的目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但是对于现在的自闭症治疗机构来看,没有对不同的自闭症儿童设计出不同的游戏方案,而是统一游戏,这样对游戏治疗的目的要大打折扣。与此同时,还应该设计出多种游戏的混合型,因为没有单独的一种游戏是有特效的。 

游戏与文化介入(PCI)

   PCI游戏与文化介入(Play and Culture Intervention,PCI)游戏与文化介入是台湾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杨宗仁教授的一个自闭症儿童干预的本土化模式,此一模式延续先前的游戏教育取向,并融入文化学习、认知建构、社会建构与文化建构的理论而成。文化学习指的是模仿学习、教学学习、合作学习等从他人身上学习的能力。认知建构强调人类的学习是经由建构的过程而形成的,而不是经由联结方式来学习,因此认知建构很重视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不强调灌输与填鸭式的教学。而社会建构强调高层次心智能力的学习,大都经由社会互动的历程而来,因此社会建构很重视通过游戏、对话与互动来协助儿童发展高层次的心智能力。文化建构指的是我们在进行社会互动时,会依据当地的文化规范与内涵来进行互动。

   以台湾杨宗仁为代表的学者认为,ASD的核心缺陷为文化学习缺陷,人类有一种文化学习的能力,此种能力与社会性趋向、情绪分享、意图解读、模仿、社会参照、相互注意协调能力(joint attention)、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游戏、对话与叙事等能力有关。

以下内容摘自杨宗仁PCI培训课件

   游戏与文化介入有几个意涵:,我们要教会自闭症儿童文化学习的能力;第二,我们要透过互动、游戏与日常文化的互动来建构他们的文化学习能力;第三,我们要将当地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的孩子;第四,我们要建构一个善意与接纳的助人文化来帮助我们的孩子。

实例

    下文将简单的介绍社会性趋向、社会性参照、分享式注意力三种与文化学习有关的能力内涵,并说明如何经由日常生活与游戏中来介入的可能做法:

一.社会性趋向:

  社会性趋向指的是在自然的情境中趋向各种社会性刺激或讯息的行为倾向,包括对于人的眼神、脸孔、声音、动作、情绪等各式各样的社会性刺激或者讯息的自然趋向与响应;以往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常对于熟悉的人少有表情、满足于自处、异常的眼神接触、对其它儿童的兴趣有限、社会性微笑有限、动作模仿有限、叫其名字响应不佳、很少看他人手上所拿的玩具等等都是社会性趋向不佳的现象。

  要介入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趋向能力,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做法:1.是在日常生活的例行性活动中,藉由中断的做法,诱发自闭症儿童的眼神注视;2.是模仿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刺激与重复性的行为;3.感官肢体动作之社会性游戏。以下分别加以说明这几种的做法。

(一)在日常生活中介入

  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许多的例行性活动,例如吃饭、洗澡、睡觉等都是儿童很熟悉的例行性活动,儿童可以理解活动发生情境脉络,因此在日常的例行性活动中,突然中断活动的进行,儿童会知道事出异常,比较可能会透过口语、动作、或者眼神注视加以补救,希望活动能持续进行。此时介入者应该要等待孩子反应至少5-10秒,儿童如果没有反应,才能以声音、口语或者动作协助儿童,初期介入时可以儿童的眼神注视为主要的介入目标。例如,在吃饭时,拿碗给家人时,故意不拿给自闭症儿童碗,或者在夹菜给其它人家人时,故意不夹菜给自闭症儿童,诱发自闭症儿童的反应,等待自闭症儿童有所动作时,设法吸引他的目光后(可以声音或者动作吸引儿童的目光),才将碗给他或者菜夹给他。除了吃饭外,其它诸如洗澡时与散步都日常生活活动都有很多机会可以介入社会性趋向的能力,其中以搞笑较为可行,亦即透过夸张的表情、动作或者声音来吸引儿童,让儿童注视或者接近你,都是很有效的做法。

(二)模仿游戏

较近的研究发现模仿自闭症儿童可以增进他们对于模仿者的注视或者微笑等社会性趋向的行为,此一做法相当简单,但相当耗费体力。模仿他们时,不要评断他们行为的好坏,所有的自我刺激性行为或者重复性行为都加以模仿;模仿时,可以口语描述正在模仿的行为,以强化儿童的注意力。模仿时,放进可以诱发大肢体动作的玩具效果会比较好,但切勿放进儿童高度喜欢的玩具(只要放进中等喜欢的玩具)与复杂度高的玩具,否则儿童可能会过度着迷于玩具的操弄,而忽视旁边模仿他的人。一旦儿童对于模仿游戏产生兴趣,开始想要与介入者互动时,介入者应自然地响应儿童,并与其互动,不必再模仿他。

(三)感官肢体动作之社会性游戏

  自闭症儿童常有感官动作异常的情形,有时是过于敏感,有时是过于迟钝,过于敏感者则要避免强烈的刺激,不然儿童会逃避与人的接触;过于迟钝者则有强烈感官动作刺激上的需求,很适合用来当作介入的媒介。以下列出几个常见的游戏以为参考:

@以视觉为主的游戏

吹泡泡

吹气球

会发出光线的旋转风车

@以前庭觉为主的游戏

赛跑游戏,像是追逐或骑马游戏

上上下下游戏

荡秋千

跳跃游戏

摇晃游戏

@以本体觉为主的游戏

挤压游戏,像是拥抱

触摸游戏,像是呵痒

抓握游戏,像是手部挤压、举手击掌、拥抱、拍手

骑马游戏

  

  在玩以上的游戏时,如果儿童的功能比较高,直接与儿童玩这些游戏,在儿童玩出兴趣后,中断活动几秒钟,等待儿童以眼神注视你时,再继续玩。如果儿童的功能比较低,则要先建立规律性,再中断游戏活动,其做法如下:例如儿童喜欢前庭刺激,则可以让儿童躺在一块布上,两个大人各抓着布的一头,然后开始摇晃他,每摇两下就停下来,再摇两下再停下来,同时口中说「摇摇停」,以配合摇的规律性,这样重复好几次,一直到大人和小孩都很习惯这样摇晃的频率,然后突然在某一次「停」的时候,完全停下来不动,不再继续摇晃,看看孩子会不会自动地注视大人,如果不会可以给予动作或者声音的提示,等到孩子会在提示下注视大人时,大人就要消褪提示,让儿童自行的注视大人。

  此外,也可以将喜欢前庭觉刺激的儿童放在大龙球上,往前滚,往后滚,停止,嘴里说着「滚,滚,停」,其余的做法如上所述。

二.社会性参照

   社会性参照是一种沟通的过程,指的是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决定的情境时,会参照他人,从他人身上获得对于情境诠释的讯息,以决定要如何进行下一步行动的能力。一般婴儿约在9个月大时发展出社会参照的能力,此一能力大致上是与分享式注意力及模仿等能力同时期发展出来的。社会性参照可分为三:(1).参照物:影响讯息的主题。(2).参照者:被影响的个体。(3).被参照者:影响个体的人。进行社会性参照介入时,大致上可以分为日常生活中介入及游戏中介入二种,分别说明如下:

日常生活中介入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机会进行社会性参照的介入,例如在超市买东西时,可以要儿童帮你拿你想要买的食物。例如要买水果,你站在较远的地方指着某一颗苹果说:「小明,帮妈妈这一颗苹果」,此时,小明要看着你指向的那一颗苹果(即参照你),问:「是这一颗吗?」,你或者点或者摇头,进行确认。在餐桌上吃饭时,也可以进行社会性参照的训练,例如儿童要父母亲帮他夹菜时,大人可以装作不知道要夹那道菜,要儿童以手指向那道菜时,才夹给他吃,当然也可以相反过来,大人要儿童帮忙夹菜,但不要明确地说或者指所要吃的菜,待儿童询问时,才指向所要的菜。

游戏中介入

   有相当多的游戏可以进行社会性参照的介入,主要的做法就是要在游戏的过程中制造许多的不确定性,让儿童来参照他人。以下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迷津游戏:以长条纸制作多条分叉路的迷津游戏,将纸卷起来,露出分叉路口,但不能让儿童看到出口,此时,儿童只能看你,指着其中的一个分叉路,问你是要往这边走吗?你可以点头或者摇头来加以确认。此一游戏,可以在一个迷津中制造许多社会性参照的机会,等到儿童会参照你之后,你再与儿童互换角色,由你来走迷津,参照儿童,并由儿童来确认是要往那一条路走。


玩丢人球的游戏:可以有数人贴站着墙壁,有一个人(下指令者,即被参照者)以眼睛或者以手指向站在墙壁上的某一个人,另一个人(即参照者)则依下指令者的眼神或者手指用球丢向其指定的人;所有的玩者应轮流担任其中不同的角色,学习担任参照者与被参照者的角色。

猜手中物:可以在右手或者左手中放一个儿童喜欢的物品(但不能让儿童知道东西放在那一只手),要儿童以手指向某一只手来猜物品放在那一只手,猜时,儿童要参照大人脸部的表情,大人可以用笑脸或者哭脸来让儿童得知物品是放在那一只手,儿童猜对时,可以抱抱他,或者让他玩该物品等不同的鼓励方式。

   社会性参照的游戏活动相当的多,且很容易设计,以上只是简单举几个例子,其做法主要是要制造一个不确定的情境,让参与游戏者参照别人的表情、手势、动作等不同的讯息,以为解决不确定情境的主要依据。

(三)分享式注意力

    分享式注意力广义的说是指儿童与其社会伙伴协调彼此视觉性注意力的能力,此一能力包括响应性(responsive)与主动性(initiative)分享式注意力,具体行为包括眼神交替(eye alternating)、手指指示(pointing)、跟随手指指示(following point) 、展示(showing)、眼神追视(gaze following )等多种行为。自闭症儿童常常无法与人分享兴趣(例如经由手指指示、给予和展示)、对别人手势的沟通无能回应(例如经由手指指示、给予和展示)、情感与乐趣的分享有限等。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介入目标,但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是相当不容易达成的介入目标,因为此一能力不会有实质的好处,只是与人分享所见所闻,因此在动机上较难诱发。以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与游戏中介入的做法:

1.日常生活中的介入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机会可以进行此一能力的示范与训练,家长或者老师要把握日常生活中,值得分享的种种事物。例如到超商时,看到以前没有看到的水果时,可以用手指向水果说「小明,你看这水果好特殊哦!」,说时,不只手要指向水果,脸上也要有丰富的表情,如果再配上动作则更可以引起儿童的注意,让他知道你要与他分享;也可以在搭车时,就车上所看到的景色与儿童分享,或者在吃饭时,眼睛看向从没有看过的炒菜,一面与儿童分享,说:「好香的菜」。另外,也可以在家中的墙壁上常常更动所挂的画或者儿童的作品,让彼此都有机会进行分享。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分享的事物相当的多,只要大人善加运用,到处都是机会。

2.游戏中的介入

   家长或者老师可以设计多种的游戏来让儿童学习分享式注意力,在设计游戏时,所使用的玩具越简单越好,因为重点不在玩具,而在制造分享的机会,玩具太复杂的话,儿童可能会将注意力放在玩具身上,反而难以与人分享。以下介绍几种可能的做法。

   与儿童玩纸牌时,在洗牌时,笨手笨脚地故意将牌洗到牌桌外,制造意外,让儿童主动与家长分享。

玩可以改变状态的玩具,例如会弹跳出来的人偶箱(Jack-in-the-box),让儿童在非预期状态下,人偶突然弹跳出来,以制造分享的机会。也可以使用会咬人的动物玩偶,只要儿童的手伸向玩偶的嘴中,动物就会咬下来,以制造惊险的画面与分享的机会。

   在常玩的各种游戏中变化玩法,以制造可以分享的机会,例如在玩老师说的游戏时,故意做些与老师说内容相反或者不相关的动作,并同时配合夸张的声音与表情,让儿童注意到你的笨拙或者好笑,从而主动与你分享。

   分享式注意力可以玩的游戏很多,主要的做法在于制造可以分享的机会,玩法没有特定,但以能够在游戏中制造新玩法与新鲜感,再配合介入者本身的夸张表情、声音与动作,从而制造分享的机会。游戏中,不一定要使用玩具,如果使用玩具,也要以简单好玩或者易分享的玩具为主,尽量避免复杂或者认知性强的玩具。家长或者老师在进行介入时,尽量少用口语的提示,多用声音与表情与动作,让儿童自己注意到好玩与好笑的事情,自行与人分享。当然也可以在游戏的情境中,偷偷地在环境更动常见的事物,以制作分享的机会。

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RDI)是近年来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Steven Gutstein博士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缺陷提出的训练方法。该方法着眼于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强调父母的“引导式参与”,在评估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触发孤独症儿童产生运用社会性技能的动机,进而使其习得的技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迁移,较终让患儿发展出与他人分享经验、享受交往乐趣及建立长久友谊关系的能力。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RDI)是近年来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Steven Gutstein博士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缺陷提出的训练方法。Gutstein认为正常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次序是:目光注视-社会参照-互动-协调-情感经验分享-享受友情。随着对孤独症神经心理学机制的深入研究,“心理理论”缺陷被认为是孤独症的核心缺陷之一,其主要指孤独症儿童缺乏对他人心理的推测能力,患儿因此表现为缺乏目光接触、不能形成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不能分辩别人的面部表情因而不能形成社会参照能力,不能和他人分享感觉和经验,因此不能形成与亲人之间的感情连接和友谊,并依此为孤独症儿童设计了一套有数百个活动组成的训练项目,内容包括各种互动游戏。

 

RDI 的生活方式和训练原则

1.  简化生活,注重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注重有趣的活动。

2.  观察孩子的生活,逐渐砍掉那些与他的回复(rdi的训练目标)相冲突的事

3.  把自己定位为辅助者而不是教育者,设立活动给孩子自己在生活中学习提供机会,不要用直接的提示。

4.  给自己的日常生活活动更多的时间(散步,打扫。。。)让孩子加入到这些行为中,尝试把这些活动变成训练,变成小小的试验。让孩子无时无刻都有学习的机会。

5.  放缓行动,少说话。让行动和语言更少但是更有针对性。每次强调一种交流的方式。交流的目的是分享,邀请,思考,和强调。交流的内容是简单的发现,评价,评估,分析,回忆,预测,决定和计划。

6.  先想后说

7.  留出制作回忆和及时复习他们的时间。

8.  减少孩子的压力,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探索,去学习动态智慧。

10.   无为而治

 

 

地板时光FloorTime DIR 模式

  地板时间的名称主要是因为儿童的活动通常在地板上进行, 地板时间是一种平衡的交互动态关系, 而非成人主导的方式. 地板时间方法的支持者认为没有让儿童参与/建立关系的方法, 不但没有减少儿童的困难, 反而强化儿童的问题. 地板时间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助长温暖, 亲密和快乐的互动关系. 教学较初强调帮助儿童和主要的照顾者重新建立情感性的接触, 这种联结的感觉可以经由手势/语文互动, 鼓励治疗者/主要照顾者加入儿童的活动, 治疗者在自然的环境中制造互动的机会, 增加反应的可能性. 较初可能只是反应而非互动, 例如儿童持续的开电灯开关, 治疗者/主要照顾者可以用手遮住开关, 这个动作制造了沟通的机会, 儿童因此需要移开治疗者的手或走开; 治疗者/主要照顾者也可以将儿童喜欢, 但平常可以随手取得的食物或玩具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 制造儿童寻求治疗者/主要照顾者协助取得的机会.

  FloorTime 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斯坦利·格林斯潘所创,可以说是一种游戏训练法,通过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游戏来增加互动。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特点,依据不同的发展阶段,Floor Time设定了一个由六个里程碑组成的能力发展阶梯,而这个阶梯是孩子进一步学习技能的基础。孤独症儿童在这个阶梯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某些问题,如:感知觉异常、处理信息困难和自我控制力差。

FloorTime 以孩子作为核心,而成人只是引导者。在游戏的过程中鼓励孩子进行更多的互动。它并没有刻意地进行语言和动作的训练,而是更强调孩子的情绪情感的发展。

地板时光”是一套有系统的方法,可以协助孩子攀登发展的阶梯,也就是我们所称发展取向治疗方法的核心内涵。透过这个方法,带领孩子回到过去他错失的较初里程碑,重新开始发展历程。孩子与父母和治疗师一起密切合作,可以重新攀登里程碑的阶梯,一次一个阶梯,重新获取过去错失的技能。

大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都需要与治理师和学校老师一起工作,协助他们掌握发展历程所面临的各项挑战。孩子为了要攀登发展阶梯,需要一对一的密集工作。虽然孩子白天时间不停的学习,却还是缺乏足够的练习机会学习日常生活技能。“地板时光”能为孩子创造机会,以学习这些重要的发展课程。这里我们先将“地板时光”视为一种一对一的密集式经验,然后再进一步讨论整个治疗团队及教育取向。

发展取向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三个部分:

1.       父母与孩子一起进行“地板时光”,创造可以促进里程碑掌握能力的经验。

2.       语言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教师以及心理治疗师与孩子一起进行,遵照“地板时光”原则,使用专业技巧以因应孩子的特殊挑战并促进孩子的发展。

3.       父母必须处理自己面对不同里程碑的反应以及连结的模式,父母能充分利用与孩子的互动,建构出独特的家庭模式,以支持所有家庭成员的情绪及智力成长。

虽然这三个过程都很重要,不过“地板时光”是主要核心,其余两个部分则附属于其间,这个治疗方法主要透过“地板时光”,让孩子以一种促进成长的方式学习互动。透过治疗,孩子的特殊需求被满足之后,就会将新的能力带入“地板时光”的互动当中。一旦你了解自己的反应如何影响孩子之后,就可以将这种学习运用到“地板时光”。你可以利用“地板时光”中的互动及自由游戏,协助孩子建立人际、情绪和智力的技能。

  “地板时光”的实际执行状况如下:利用二十到三十分钟的时间,你和孩子一起坐到地板上,一起互动及游戏。

“地板时光”的基本原则

“地板时光”就跟平常生活中的互动和游戏一样,充满自发性和乐趣。他跟平常游戏不同的地方是,你在其中还附带促进发展的角色。这个角色对孩子而言是一个非常主动的游戏玩伴。你的工作就在抓住他的每一个关注焦点,并跟随着他的带领及玩法,不过要以一种鼓励孩子与你互动的方式来进行。你的角色就是担任一个有建设性的协助者,若有必要,想办法引诱他采取轮流的玩法,已进行两个人的互动。

跟随孩子的带领,必须建基在孩子本身的喜好及兴趣。不过也不是说一定得完全配合孩子想做的每一件事。你不是完全顺着他,你以他正在做的事情作为介入的基础。

刚开始时,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有障碍的孩子可能会使劲吃奶力气想要争取独处。你必须以游戏的方式加以阻挠,逐步介入孩子,并引出互动。依照这样的做法,你可以逐步诱导他进入概念以及逻辑思考的世界。

四个目标

“地板时光”要达到的目标共有下列四个:

1.       促进注意力和亲密感(这个目标能够促进里程碑一和二)。

2.       双向沟通(这项成果与里程碑三、四相关)。

3.       鼓励表达以及使用感受和概念(这个目标与里程碑五相关)。

4.       逻辑思考(这项能力与里程碑六相合)。

    地板时光训练体系(Floor Time)由IG Greenspan等建立的地板时光训练体系也是以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交往作为训练的主体,但是与RDI不同的是,在地板时光训练中,教师或家长根据患儿的活动和兴趣决定训练的内容,在训练中父母或老师配合儿童的活动,同时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制造变化、惊喜、困难,引导儿童在自由愉快的时光中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想要了解更多欢迎拨打电话:4OO-6O6-2328,在线咨询登记享受优惠活动QQ 1159095060 微信AssHaoyun

领取试听课
温馨提示:为不影响您的学业,来校区前请先电话或QQ咨询,方便我校安排相关的专业老师为您解答
版权所有:搜学搜课(www.soxsok.com) 技术支持:搜学搜课网